• <table id="g0eg6"></table>
    <option id="g0eg6"></option>
    <bdo id="g0eg6"></bdo>
    <noscript id="g0eg6"><noscript id="g0eg6"></noscript></noscript>
  • <td id="g0eg6"><option id="g0eg6"></option></td>
  • ?
    郵箱登陸 cqcsic.com 忘記密碼?幫助 網站地圖
     站內導航
    下屬企業|Affiliated enterprises

    客服在線CUSTOMS

    TEL:023-67669009

    023-67669010

    點擊這里給我發送消息

     

    汗灑攀登路 情譜創新曲

    您現在所在位置: 主頁 > 先進楷模 >
            ——記2013年“中央企業勞動模范”海裝風電公司陶友傳
            他,戴著金屬眼鏡,總是笑容待人,穿著干練樸素,做事雷厲風行。今年已經47歲的他,說起話來,聲音洪亮;干起活來,勁頭兒賽過年輕人。他,十年如一日,為風電技術研發、為海裝風電公司的產品更新換代和青年科技人才梯隊建設,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。他,就是2MW風電機組和5MW海上風電機組總設計師、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、重慶市“兩江學者”、國家科技部“十二五”863戰略研究能源領域專家、2013年“中央企業勞動模范”陶友傳。
            陶友傳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,博士研究生。他曾在中船重工709所科研崗位上,一干就是19年,參與和負責過多項軍工工程或產品研制項目,發表文章30多篇,獲省部級科技獎多項次。他沒有止步于過往成績,卻一直思索著如何更好發揮長處,為我國科技事業做出更大貢獻。2005年,陶友傳積極響應中船重工集團公司大力發展非船產業的號召,遠離故鄉武漢,只身來到重慶,潛心研究風電裝備制造。
    從無到有,兩兆瓦風機遍布神州
            “9年前,我開始轉入完全陌生的風電領域,今天,我們已經創造了國內風電的多個奇跡”,陶友傳坐在辦公桌前,笑著說起了他的“風電征戰史”,“事實上,這些年我們一直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,確保風機在20年的設計壽命期內的質量穩定可靠。”
            2005年,陶友傳擔任風電機組的總設計師,著手研發850KW、2MW風力發電機組。當時,國內關于風電研制的資料匱乏,國外公司又不愿意出售技術,為了研制“中國造”風電機組,他帶領團隊日夜奮戰。從零開始,找資料,尋名師,刻苦鉆研,忘我工作,通過“引進-消化-吸收-再創新”的模式,逐一攻破“整機設計制造、內部系統集成”等一個個技術難關。
            2007年11月22日,第一臺“海裝造”2MW風電機組下線。大功率“中國造”風電機組同時獲得了國內“三個第一”,即“國內首臺單機功率最大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,國內首臺通過GL認證的,國內首臺通過DEWI測試的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”。該機組于2008年7月實現批量生產。
            2010年,海裝風電新增裝機和累計裝機容量雙雙進入國內同行內資企業前10位,2MW風機銷量居國內同類機組第二位,2MW雙饋機型裝機居國內第一。2013年7月,海裝風電上半年裝機容量315MW,同比增長154%,上升至國內行業第7名。海裝風電成為了中船重工集團公司風電裝備龍頭企業,形成了“以整機帶動零部件生產、以零部件推進整機發展”的戰略合作機制和全產業鏈優勢,在重慶地區的風電產業鏈帶動效應達100億元。截至目前,海裝風電已經與國內主要電力集團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,“海裝造”風機產品已經覆蓋我國20多個省市50多個風電場,并出口到美國等國際市場。
    只爭朝夕,五兆瓦風機傲視群雄
            “2009年,國家科技部授權成立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,海裝風電公司成為該中心的平臺建設單位。同時,公司也獲得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《5MW近海風電機組》。對于我而言,這也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挑戰”,陶友傳說起了研制5MW海上風電機組的源起。
            那時起,陶友傳擔任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,帶領團隊秉承“可信、可靠、性價比高、電網友好”的技術理念,堅持“標準化、系列化、模塊化”設計路線,主導了5MW海上風電機組整個設計流程。除葉片外,各種零部件可完全互換,并預留了技術演進空間。三年攻關,廢寢忘食。2012年7月27日,5MW海上風電機組下線。隨后,又克服了大件運輸、海上吊裝2大難題,在11月終于完成2臺樣機吊裝。12月21日,5MW海上風電機組樣機成功實現滿功率并網發電。
            2013年7月,5MW海上風電機組樣機通過模擬240小時預驗收測試。8月9日,國家科技部對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現場驗收。10月17日,海裝風電主導設計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MW海上風電機組,第一個通過中國船級社認證。該機組實現了“三個之最”,即“風輪直徑最大、機頭重量最輕、發電量最高”。
    培育人才,新團隊掌握核心技術
            “要實現風電科技不斷創新并掌握核心技術,必須建立一支能打勝仗的青年科技人才梯隊”,陶友傳在談到風電科技人才現狀時這樣說到。
            海裝風電建立健全了“海上風電裝備載荷計算與仿真分析平臺、海上風電裝備系統控制分析與測試平臺、5MW海上風電機組調試臺、2MW裝配線”;同時,公司與中船重工集團公司有關院所聯合創立了“海洋動力研究實驗室、海洋風電裝備防腐研究實驗室、海洋風電機組檢測研究實驗室”等重點實驗室。依托這些科研環境,陶友傳通過“畫圖紙、建模型、做培訓、創制度、做論證”等,言傳身教,帶領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逐漸成長起來。目前,公司共有博士3人、碩士38人、本科446人,科技人才占公司總人數50%左右。近2年來,海裝風電成為“重慶北部新區2011年度人才工作先進單位”、“重慶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”、“重慶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”,實現了階段目標。
            8年來,陶友傳作為風電機組總設計師、技術帶頭人,搭建的科研團隊成功開發了850KW、2MW、2.5WM、5MW風電機組系列產品,“海裝造”多種機型率先通過了所有形式的低電壓穿越測試,成為行業翹楚。同時,海裝風電公司負責完成和參與完成了5MW海上風電機組的“設計、制造、運輸、選址、地勘、施工、安裝、調試”等工作,具備全流程技術支持能力。自此,年輕的科研團隊真正掌握了海上風電機組設計的關鍵核心技術。這標志著我國5MW級別海上風電機組的設計和裝備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    2011年,《2MW風電機組研制及其產業化》項目獲得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。2013年,《2MW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及再工程化設計》獲得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;海裝風電編寫了中國工程院組織編寫的《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(2013)》第18章“風電產業”。
            放眼未來,新產品市場劍指百億
            近10年來,陶友傳帶領的科研團隊研制出了質量穩定可靠的風電機組,贏得了業主和同行的廣泛贊譽。海裝風電公司2013年將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25億元,成為中船重工集團公司非船產業新經濟的增長極。他帶領的團隊在“應用基礎研究、5MW海上風電機組研制、陸上風電關鍵技術研究及2MW風電機組升級換代、分散式接入和微電網”等諸多新技術領域取得進展,并提出了“風電機組持續技術進步及其升級換代、差異化風電技術產品研發、風電生態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其示范應用”等技術發展方向。
            陶友傳說:“我們一直在總結風電核心技術,按照風電開發經驗,一個產品開發與培育周期約7年,預計海裝風電公司產品將在2020年前后成熟。因此,現在就需要考慮今后開發的產品是什么?”在中船重工集團公司指引下,陶友傳正帶領著科研團隊,圍繞“一個中心、三大板塊”的戰略目標,為實現“百億海裝”的目標不斷努力,奮勇向前!